附件1
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展示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 | 《端午粽》 | 课程类别 | 小学语文 |
授课对象 | 一年级学生 | 授课教师 | 颜明雪 |
专业知识点 | 发现构字规律,强化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 多维互动,播下学习方法的种子。我通过展示实物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粽子的颜色之美,引导学生巧用停顿符号来突破读好长句的重难点。 3.实践活动,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思政元素 要 点 |
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教学方式 |
讲授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
课程思政 内容简介 | 《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散文。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生动,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教学时,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我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这些生字中有许多象形字。在课堂教学中,我先把这些生字的演变规律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源远流长,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如在教学“米”这个偏旁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与发现,生动形象地利用“中国汉字讲礼貌”来解释米字变偏旁时一捺变一点。最后,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米”的偏旁进行造字,发现古人的造字秘密:看偏旁识字义。这样教学汉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使学生从中对汉字的演变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 二、在课文朗读品味中渗透 在《端午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青青的、红红的、白白的”作为叠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这些语的味道,还可以借助这些叠词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我先让引导学生读出“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几个词语,并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让学生感受到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起来更加生动,更有味道,让一年级的学生初步感悟到叠词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并极力挖掘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及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此教学,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更具深度与厚度。 三、在节日实践活动中渗透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内容、习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 我充分揣摩编者意图,极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渗透,这不仅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学校意见 |
学校负责人(盖章):
年 月 日 |
备注:课程思政内容简介指如何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的一篇说明,不超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