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杨宝兰

发表时间:2023-08-29 21:01

附件1

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展示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程类别

小学语文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杨宝兰

专业知识点


1.以读为主,读--议--悟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思政元素

要   点


爱国、家国情怀、使命意识


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材与历史、社会热点相结合


课程思政

内容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篇课文中,我紧紧抓住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设计教学。讲解课文内容时,围绕这课的重点,结合课后习题,我讲了三个问题:一是文章两个部分各讲了什么;二是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我让学生在书本上进行标注,并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的内心;三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文章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我播放了讲解毛岸英生平与抗美援朝的视频,里面既有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过程的讲述,又有历史学家的点评,还有家人的追思,讲授过程中还进行了资料补充,很快地,学生融入了进去,整个教学环节,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雄人物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亲近英雄,致敬英雄,向英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有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意识。


学校意见





                           学校负责人(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课程思政内容简介指如何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的一篇说明,不超过1000字。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征集申请表


负责人
姓   名
杨宝兰
所在学校
礼乐街道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18922022018
邮   箱
495321001@qq.com

职   称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学位学历
本科
团队成员




案例名称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程类别
√□专业课   □其他



课程简介
(200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人的胸怀





案例所属的章节及教学内容
(100字)
所属章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



主要教学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的崇高精神,体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伟大人格。








案例综述
(500字)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殷切嘱托和希望。《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很显然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成为落实课标精神的主阵地,教师要加强此类课文的研究,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革命传统教育持续融入学生的言语实践中。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基于史实的创作,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几经踌躇,最终决定将毛岸英葬在朝鲜。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胸怀。
学生在课文内容理解的难度并不大,但本文背景时代距离学生太远,又以毛主席既是一位父亲又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视角切入,对学生现有的期待视野而言是存在障碍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资料加以引导理解,才能深切体会毛主席矛盾煎熬的心理。
于能力方法而言,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基于此,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巩固默读圈点,抓住关键词,品析词句,借助课后练习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案例成效
(500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篇课文中,我紧紧抓住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设计教学。讲解课文内容时,围绕这课的重点,结合课后习题,我讲了三个问题:一是文章两个部分各讲了什么;二是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我让学生在书本上进行标注,并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的内心;三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文章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我播放了讲解毛岸英生平与抗美援朝的视频,里面既有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过程的讲述,又有历史学家的点评,还有家人的追思,讲授过程中还进行了资料补充,很快地,学生融入了进去,整个教学环节,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雄人物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亲近英雄,致敬英雄,向英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有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意识。





学校推荐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小学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课例

一、案例综述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殷切嘱托和希望。《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很显然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成为落实课标精神的主阵地,教师要加强此类课文的研究,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革命传统教育持续融入学生的言语实践中。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基于史实的创作,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几经踌躇,最终决定将毛岸英葬在朝鲜。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学生在内容理解的难度并不大,但本文背景时代距离学生太远,又以毛主席既是一位父亲又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视角切入,对学生现有的期待视野而言是存在障碍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资料加以引导理解,才能深切体会毛主席矛盾煎熬的心理。

于能力方法而言,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基于此,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巩固默读圈点,抓住关键词,品析词句,借助课后练习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二、案例解析

(一)设计思路与实施理念


教学设计


环节
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
诗歌引入,走近伟人
1.诗词导入
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播放抗美援朝时期的视频,了解历史。
诗词导入让同学们感受到一代伟人毛主席从小就立下志向,拥有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生从历史片段了解到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局、伟大的意义,了解到毛岸英赴朝鲜的缘由,牺牲时的实况,让学生深感对革命者的崇敬,从小认识自己的责任,为祖国强大、繁荣而努力奋搏。
浏览课文,知晓电报
    抗美援朝战争中,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长眠于朝鲜中,其中就有毛主席心爱的长子——毛岸英,课文以毛主席收到电报写起。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三封电报内容。
    2.从三封电报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痛失爱子  
      回国安葬(志愿军司令部对岸英的尊重,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与体贴)
      葬在朝鲜(朝鲜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师生合作,体会情感
(一)痛失爱子
   1.分析句子
  (1)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提示心理描写句子)
课件出示: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的描写方法?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对毛岸英的介绍(播放视频)
(2)年仅28岁,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他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岸英!岸英!”
课件出示: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师:谁能感情朗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接读悟情
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毛主席心中的伤痛。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后万分悲痛的心情。(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1)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2)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3)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4)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二)艰难抉择
现在我们就用相同的阅读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部分。(出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标出毛主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并把你的感悟批注在旁边,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艰难抉择
师:当毛主席看到这两份电报时,最开始他的反应是怎样的?请结合你的感悟批注,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品析:①“站、仰、望、忍”,从毛主席的动作中体会到他内心失去爱子的悲痛与不舍。
②“不由自主”“无限眷恋” 从毛主席的神态中体会到他内心的不舍,希望爱子的遗骨可以归葬,再见儿子最后一面。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悲痛与不舍之情,读一读。
师:当“是否回国安葬”要做出抉择时,他内心在挣扎着,你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我们看以下两组材料)
【补充资料】
资料1——1945年,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据在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就好了许多。
资料2——1976年,毛主席走完了人生的历程。后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意外发现他精心保存的毛岸英的遗物,那是两件衬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
联系上下文,结合材料,同学们感悟到什么?
①从“踌躇”感受到毛主席的迟疑,他害怕一旦签字,就意味着再也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
②从“黯然的目光”的神态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本因丧子而极度悲痛,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而情绪十分失落,心情十分沮丧。
③“转向”“指指”“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师:带着你们的感悟,把毛主席矛盾、失落的心理读出来。
2.做出决定
师:作为一个父亲,他非常想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师:作为一个父亲,他非常非常想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师:生不能相送,死后想见最后一面,人之常情,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常人情感。回国安葬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为什么呢?
预设: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出示补充材料)
【补充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的伤亡人数在52.5万,而牺牲人数有11.8万,受伤无法继续战斗的有38万,失踪的接近2.5万,因后勤不及时伤势过重导致不治的3.5万人,三年的朝鲜战争导致了我国的志愿军共牺牲了18.3万人!
联系上下文,结合材料,同学们感悟到什么?
生:从“哪个”“千千万万”这些词中,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想到自己的儿子,还想到每一个战士、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朝鲜的人民,还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生:毛主席连用两个反问,强调了作为父亲,他虽然很爱自己的儿子,很想见自己儿子的最后一面,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搞特殊,而是一视同仁,以国家为重,体现了毛主席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3.忍痛批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革命,毛主席先后有六位亲人为国捐躯,他们分别是:(课件出示)
1929年,妹妹毛泽建牺牲,时年24岁
1930年,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
1935年,胞弟毛泽覃牺牲,时年29岁
1943年,胞弟毛泽民牺牲,时年47岁
1946年,侄子毛楚雄牺牲,时年19岁
1950年,儿子毛岸英牺牲,时年28岁
想想啊,哪一位亲人的离去不让他无比痛心?可是,一次次,他都挺过来了。年近花甲,面对丧子之痛,面对安葬问题,他矛盾着,悲伤着,最后,毛主席做了艰难、痛楚的选择: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出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并做批注,在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入文中情境,学生用声音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的有形有声,从而感受主席悲痛的心情,“常人的情怀”“伟人的胸怀”,使学生对毛主席的崇敬爱戴之情逐渐加深增强。

































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自然地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了毛主席作为一名父亲失去爱子的悲痛,也感受到了他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所有人民一视同仁,大公无私的领导风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外资料的补充意在升华学生的情感,在了解了毛主席在面对艰难抉择时做出的伟大决定,学生对毛主席的崇敬、爱戴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从中领悟到毛主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资料的补充,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岸英虽然牺牲在朝鲜,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延伸到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其他英雄,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雄人物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培养学生从小有使命担当的意识。


致敬英雄,升华情感
此时此刻,你对这句诗有怎样深入的理解呢?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一)总结写法
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了解到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2.通过心理描写,让感受到他无产阶级革命家豁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的性格特点。
(二)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借助描写人物的方法,透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想一想,写一写在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是怎样度过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
漫漫长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作业
搜集建党一百年以来,为国捐躯的无数英雄儿女的故事,准备《讲英雄故事,致敬建党百年》故事比赛。
学生已经被主席那难以抚平的丧子之痛所牵动,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适时迁移,创设情境,在这样孤独的夜晚,主席可能会从写字台的抽屉里拿出什么?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设置情境,课堂练笔,巩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
“搜集建党一百年以来,为国捐躯的无数英雄儿女的故事”主要是激发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通过老师的推荐能增强学生主动读书、主动了寻找为国捐躯的无数英雄儿女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实效与经验

    讲解课文内容时,围绕这课的重点,结合课后习题,我讲了三个问题:一是文章两个部分各讲了什么;二是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我让学生在书本上进行标注,并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的内心;三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文章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我播放了讲解毛岸英生平与抗美援朝的视频,里面既有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过程的讲述,又有历史学家的点评,还有家人的追思,讲授过程中还进行了资料补充,很快地,学生融入了进去,对这段陌生的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案例反思

(一)创新之处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篇课文中,我紧紧抓住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设计教学。教学这篇课文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字里行间感受这份深沉的、凝重的爱。同时,这一课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我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近英雄,致敬英雄,向英雄学习。

(二)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个教学过程虽然连贯顺畅,精心设计,但依然有不足之处。

1、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两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篇幅不长,事件叙述清楚,对学生来说把握内容的难度不大,但是在提炼小标题时,我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想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预设为准,课堂的灵活性还需要加强。

2、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过度的关注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过度琢磨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3、整节课我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受人物内心,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引导,及时对学生的读进行反馈。

4、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准备,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Copyright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02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98100号                                    本站资源素材整理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广州校区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351号(邮编:510640)
电话:020-85297309(广州)  传真:020-85291714(广州)

珠海校区
地址:珠海市金湾区珠海大道南侧65号(邮编:519090)
电话:0756-7796288(珠海)  传真:0756-7796123(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