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杨宝兰发表时间:2023-08-29 21:01 附件1 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展示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备注:课程思政内容简介指如何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的一篇说明,不超过1000字。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征集申请表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小学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课例 一、案例综述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殷切嘱托和希望。《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很显然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成为落实课标精神的主阵地,教师要加强此类课文的研究,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革命传统教育持续融入学生的言语实践中。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基于史实的创作,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几经踌躇,最终决定将毛岸英葬在朝鲜。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学生在内容理解的难度并不大,但本文背景时代距离学生太远,又以毛主席既是一位父亲又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视角切入,对学生现有的期待视野而言是存在障碍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资料加以引导理解,才能深切体会毛主席矛盾煎熬的心理。 于能力方法而言,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基于此,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巩固默读圈点,抓住关键词,品析词句,借助课后练习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二、案例解析 (一)设计思路与实施理念
(二)实效与经验 讲解课文内容时,围绕这课的重点,结合课后习题,我讲了三个问题:一是文章两个部分各讲了什么;二是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我让学生在书本上进行标注,并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的内心;三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文章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我播放了讲解毛岸英生平与抗美援朝的视频,里面既有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过程的讲述,又有历史学家的点评,还有家人的追思,讲授过程中还进行了资料补充,很快地,学生融入了进去,对这段陌生的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案例反思 (一)创新之处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篇课文中,我紧紧抓住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设计教学。教学这篇课文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字里行间感受这份深沉的、凝重的爱。同时,这一课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我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近英雄,致敬英雄,向英雄学习。 (二)下一步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个教学过程虽然连贯顺畅,精心设计,但依然有不足之处。 1、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两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篇幅不长,事件叙述清楚,对学生来说把握内容的难度不大,但是在提炼小标题时,我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想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预设为准,课堂的灵活性还需要加强。 2、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过度的关注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过度琢磨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3、整节课我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受人物内心,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引导,及时对学生的读进行反馈。 4、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准备,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